新型抗抑郁药物艾司西酞普兰对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探讨

被引量 : 0次 | 上传用户:ghostframe
下载到本地 , 更方便阅读
声明 :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,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,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
论文部分内容阅读
目的:在细胞水平探讨新型抗抑郁药物(艾司西酞普兰)对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。方法:选择转染了人类最长tau异构体(tau441)的HEK293细胞(HEK293/tau441)为载体,使用蛋白激酶PKA的激活剂Forskolin(4μM)处理细胞2小时,诱导细胞内tau蛋白过度磷酸化,同时使用不同浓度的艾司西酞普兰(0、5、10、20、40、80μM)作用细胞24小时,观察HEK293/tau441细胞内tau蛋白磷酸化水平,并通过WESTERN-BLOT、RT-PCR方法对蛋白激酶和酯酶的活性位点及BDNF含量进行了检测。此外,使用了和艾司西酞普兰具有类似结构的、但没有抗抑郁作用的右旋艾司西酞普兰(0、5、10、20、40、80μM)以及不同浓度的5HT1A受体激动剂8-OH-DPAT(0、0.1、1、10、20、50μM)干预细胞,并检测tau蛋白磷酸化的变化。结果:艾司西酞普兰可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在多个磷酸化位点(丝氨酸199、202、214、396)降低tau蛋白的磷酸化水平而不影响总的tau蛋白的表达,通过对激酶及酯酶活性的检测(活性位点的测量)发现,在此过程中,GSK-3β活性降低,而PP2A活性无明显变化,同时,艾司西酞普兰可增加BDNF表达。使用右旋艾司西酞普兰及5HT1A受体激动剂8-OH-DPAT均不能降低tau蛋白磷酸化。结论:新型抗抑郁药物艾司西酞普兰可降低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,起到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,而此作用可能是通过其对GSK-3β活性调控实现的,而不是通过其传统经典途径5HT1A受体起作用。
其他文献
目的探讨外周血中胞苷脱氨酶(eytidine deaminase,CDA)的表达与吉西他滨联合铂类治疗非小细胞肺癌(non-small-celllungcancer,NSCLC)化疗敏感性的关系。方法通过采用荧光实时定量
本文以RMP分析法为基础,对三亚市整体资源进行R性分析,从中提炼出适合发展公益旅游产品的特色资源。在此基础上从本地客源和潜在大众游客两方面,对三亚市的公益旅游市场进行M
在现代汉语和对外汉语教学中,频率副词数量不多,作为副词中一个重要的小类,因其本身的多样性以及复杂性,在使用过程中频率副词彼此之间的用法和意义相似,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。本文以常用的七个频率副词“有时”“偶尔”“常常”“往往”“通常”“老是”“总是”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,通过对调查问卷中的中高级日本留学生的偏误语料的分析,以及对北语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偏误语料的整理分析,得出中高级日本留学生使
目的探讨test-bolus技术在MRI肝动脉多期相扫描中的应用价值。方法搜集行上腹部MRI检查患者50例,采用完全随机化分为2组。经验组25例,采用传统经验性延迟时间扫描法;TB组25例
在科技飞速发展、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同时,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品质追求也在提高。人们希望能在工作学习之余到户外空间进行休闲活动,放松身心、调节精神、消除疲劳1。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休闲游憩的需求迫切希望得到满足。但是我国的国情导致城市普遍面临各种休闲游憩节点、设施缺乏,使得这个矛盾越来越突出。为此,我国近年来规划建设了很多包括绿地、河流湖泊在内的开敞空间,利用优美的自然生态和完善的设施,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